100%

来安县志卷十四

安徽滁州来安知县汜水刘廷槐重修

杂志

考辨 拾遗 正误捕蝗法

考辨

南北谯州、南北谯郡之异

《环宇记》:“梁割北徐州之新昌、南豫州之南谯此南谯郡、豫州之北谯此北谯郡。梁承齐统,谓割齐之南北谯郡。齐只有南北谯郡,无谯州。置为南谯州梁时只称谯州,此盖因陈称南谯,故于梁亦追称之。”《魏志》云:“谯州,萧衍置,魏因之,领郡四州领郡,郡领县。”高塘郡治高塘城,在今来安东北领县四:平阿、盘塘、石城、兰陵。临徐郡治葛城,在今江浦六合界。案:“临徐”当作“临滁”。领县三:怀德、乌江、酂南。梁郡治故阜陵,在今全椒东南领县四:慎、梁、蒙、谯此谯县。新昌郡州治,治顿丘,今来安领县四:赤湖、荻港、薄阳、顿丘。案:此为梁谯州之境,虽割有南北谯郡境地,而梁仍置有南北谯郡,俱不隶谯州梁之南谯郡隶合州,北谯郡隶扬州。魏之南谯郡有二,一治涡阳,一首领蕲。北谯郡亦有二,一治阴陵,一首领安阳。治涡阳之谯郡亦称谯州。《魏地形志》云:“谯州有二,武定七年置,治涡阳此即南谯郡。一萧衍置,治新昌此即梁之谯州。”陈始有南北谯州之名。北谯州治盱眙,南谯州治新昌因置北谯州,故于此加以南字。太建七年移谯州治新昌,谓移盱眙之北谯省入新昌之南谯也。总之,州与郡异,南北谯州、南北谯郡又各异。州虽统郡,而二南谯郡、二北谯郡均未尝隶南北谯州。陈之北谯州暂置旋废,而南谯州则自梁、陈俱治新昌,新昌治顿丘,顿丘为今来安。来安之得称南谯,证之魏、隋诸志可见。今滁州称古南谯者,以隋废郡,改南谯州为滁州,移建今州治,沿旧名也。全椒称北谯者,以梁置北谯郡于全椒也。

滁全来分合之异

滁州今领县全椒、来安,在昔则自唐析清流置永阳以前,滁来地皆合为县。西汉曰建阳、六朝曰顿丘,隋曰新昌、清流是也。全椒则唯东汉省建阳入全椒,与滁来合。余代悉分。西汉曰全椒,西晋仍东汉并建阳,东晋及宋侨置郡,省县。南齐曰嘉平,梁、魏曰北谯是也隋初改滁水,大业初仍为全椒,后俱仍之。所隶郡国唯汉、晋、淮南、九江及隋江都。以后为同属,六朝则隶郡各殊,所隶亦因之而别。故自唐以前,来之沿革即滁之沿革,全椒则别者多而合者仅矣。《通志》谓东晋侨置南谯郡于此,只可言全椒,遗滁来之侨置顿丘郡及县。谓梁置北谯郡,后魏因之,亦只可言全椒,遗滁来之梁置谯州,仍为新昌郡,且尝增置高塘等郡县。至谓北齐徙南谯州于新昌郡,则沿旧说之失。《州志》于滁州沿革、滁州城图说,舛误尤多。

宋废县为镇非仁宗时

元汪景浩《修县署记》:“昔罹兵烬,莽为盗区,户仅数百,不堪置令,遂改为镇。”当指宋高宗时,即《宋史》所谓“绍兴五年废入清流”者。旧志谓“仁宗时邑罹荒乱,议改”。仁宗时海内晏安,无所为乱。是必误高宗为仁宗矣。惟谓“孝宗时又诏改为镇”,与史合。

嘉山遗垒与滁全志异

《宋史·李全传》:“嘉定十二年二月金人围淮西时金人围安丰军及滁、濠、光州,分兵自盱眙犯滁州之全椒、来安及扬州之天长,真州之六合[1]。调全与石圭军援盱眙,遇金人于嘉山,战小捷。”《滁志》:“金兴定二年,乾石烈牙吾塔春二月败宋人于滁,斩首千余级。拔小江寨,斩万余人。又拔嘉平山寨、斩首数千”。今案:宋嘉定十二年,当金兴定三年,《州志》云“二年”。《金史》有《纥石烈牙吾塔传》。《李全传》又云:“全至涡口,值金将乞石烈牙吾塔。”俱不作“乾石”。《传》云“遇金人于嘉山”,《州志》谓“拔嘉平山寨”,其说与宋、金二史两歧,未知所出。今嘉山有战垒遗址,周可数里,当即李全筑,为金人所拔者。时全奉调援盱眙,扼嘉山为保盱眙计也,故旋驻盱眙。《通志》又云“嘉山相传宋将孟良于此立寨”,而于李全御金人及金人拔寨之说均未之及,恐考之未悉也。但其地阻深,足资控扼,或兼有孟良遗垒亦未可知。又《全椒志》载此事与《州志》同,而又直以嘉平为全椒山。考《全椒志》,无嘉平山。唯全椒在萧齐时改置嘉平县,意盖本此。然史例纪实,嘉平为萧齐偶置,去赵宋已远。如其说,当云全椒山寨,不得云嘉平。至盱、来相接之嘉山,其名甚古。县在宋时有嘉山乡,故宋史及之。

八石山侧非王琳墓

《旧志》:“八石山下有巨冢,传为王者墓,无考。”或谓北齐刺史王琳为陈将吴明彻所杀,传首建康。琳故吏求葬琳,瘗八公山侧[2],疑此王者为王琳之讹。今考王琳为齐寿阳刺史[3]。明彻攻寿阳拔之,杀琳于城东二十里,传首建康。故吏朱玚致书徐陵请葬[4],陈主许之。玚瘗琳于八公山侧。寻有寿阳人茅智胜等密送其柩于邺,齐给辒輬车以葬之[5]。据此则琳之见杀固在寿阳,朱玚之请,请还首于寿阳合瘗耳。寿阳有八公山,盖即瘗于其侧,寻归葬于邺。来邑八石山之墓当仍如旧志,传疑可也。以上符稿

刘猛将军有三说

《怡庵杂录》以将军为宋将刘锜,景定四年敕封为蝗神。《降灵录》云:“神名承忠,吴川人,元末官指挥使。适江淮飞蝗遍野,挥剑追逐,须臾尽出境外。后鼎革[6],自沉于江。有司奏请,遂授猛将军之号。”又《居易录》:“旧说江以南无蝗,近始有之。俗祀南宋金坛人刘漫堂宰为蝗神。赵枢密作《漫堂集序》,称其学术本伊洛[7]。不知自后何以为人矫诬。”若此三说不同,当以《降灵录》为正。《滁志摭遗》

特奏名非特典

《日知录》[8]:“宋时有所谓特奏名者。开宝三年三月庚戌,诏礼部阅进士案:此谓不第进士,及十五年尝终场者。得司马浦一百六人,赐本科出身。特奏名恩例自此始,谓之恩科。咸平三年遂至九百余人。士人恃此因循不学,故天圣之诏曰:‘狃于宽恩,遂隳素业。苟简成风,甚可耻也。[9]’元祐初知贡举苏轼、孔文仲言:‘今特奏者已及四百五十人,又许例外递减,一举则当复增数百人。此曹垂老,别无所望,布在州县,唯务黩货以为归计[10]。前后命官几千人矣,何有一人能自奋励有闻于时,而残民败官者不可胜数。以此知其无益有损。’云云。”案:此则特奏名为宋时滥恩之例。赵察以特奏名补官,谅非其本意矣。以下新增

明时贡监出身不同

《明史·选举志》:“洪武时天下既定,诏择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子学,又择年少举人赵唯一等及贡生董昶等入学读书。洪武二十六年,尽擢监生刘政、龙镡等六十四人为行省布政、按察两使及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官,其为四方大吏者盖无算也。台谏之选亦出于太学。其常调者乃为府州县六品以下官。迨开纳粟之例,流品渐淆[11]。举贡得为府佐贰及州县正官,援例监生仅得选州县佐贰及卫学、王府教授之缺,而终身为异途矣。”据此,则邑志《官师表》前明时监生出身者,乃举贡正途,而《选举表》前明卫学及王府教授者,则纳粟之异途,如今之廪贡也。

邑志与正史异同

《明史》宦官汪直传:“成化十三年设西厂,以直领之。列官校刺事,直权焰出东厂上。后尝罢,未几复设西厂,以千户吴绥为镇抚,直焰愈炽。十七年降直奉御而褫逐其党王越、戴缙、吴绥等。”邑志言绥以孝行见征,未必尽符其实。考证:王详不忠于魏,助司马氏篡逆[12]。然祥之孝,后人不敢有异辞。吴绥党于汪直,其人品固不足称。若因其人品遂疑其孝行,亦不实。然则王祥之孝亦不可信乎?

又《明史·食货志》:“嘉靖时行召商法。先是,上供之物仼土作贡[13],曰岁办;不给,则官出钱以市,曰采办。其后本折兼收,采办愈繁,于是召商置买,物价多亏,商贾匿迹。二十七年,户部言:‘京师招商,纳货取值,富商规避,应役者皆贫弱下户,请核实编审。’给事中罗崇奎言:‘诸商所以重困者,物价贱则减,而丰则不敢增。且收纳不时,一遭风雨遂不可用,多致赔累。既收之后,所司更代不常,不即给直,或竟沉阁[14]。幸给直矣,官司折阅于上,番役齽龁于下[15],名虽平估,所得不能半。诸弊若除,商自乐赴,奚用编审?’帝虽纳其言而仍编审如户部议。”案:招商为前明秕政[16],史不言何人所奏。据邑志,常道传奏行召商法,诏著为令。则道所藉以得君者也。然欤?否欤?<考正>按前明采办之法,有司皆强取诸民,或不给价值,扰害闾阎,载于前明奏疏者甚详。常毅然革除,奏行召商法,令商人纳货取值,俾民间不受采办之害,其功大矣。至《明史》所言召商诸弊,乃日久弊生,胥吏勒索商人所致,非立法果有弊也。《道光志》不加考察,竟以创改召商法咎常道,并诋其藉此得君,不亦厚诬古人乎?

又《明史·潘埙传》:“嘉靖七年官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潞州巨盗陈卿据青阳山为乱,山西巡抚江潮、常道先后讨贼无功,乃敕埙会剿。”云云。邑志《常道传》所载讨贼有功,应属传闻异辞。<考正>《明史·潘埙传》常道讨贼无功,乃敕埙会剿云云。今案:青阳山在山西、河南交界处。敕埙会剿者,敕河南巡抚潘埙会同山西巡抚常道合师剿贼耳,与邑志所云“道与河南巡抚潘埙会剿”叙事相同。道光志引史驳志亦未当。

速报司

今庙有速报司神,莫详其始。按元好问《续夷坚志》云:“世传包希文以正直主东岳速报司,山野小民无不知者。”据此则速报司乃包孝肃公也。新增

拾遗

永阳旧治

在县北二里许北塔山,今茆家营地方。《周志》云“白茆村”是也。山仅如岗今名瓦砾岗,有圣塔寺,久废。严钟铭云:“永阳旧治在今县城北二里许瓦砾岗。上霄宫,桥水绕其下,地势高敞。远望西北,群山如在几席间,非若今之县治,地势卑隘也[17]。岗上瓦甓遍地,想见唐宋时地方之繁盛。宋既南渡,邑为南北战争之地,城郭为墟,人民流亡殆尽,县治亦因之废矣。近人有谓永阳废县当在县城西北教民场一带者,此不足信。”《周志》云:“永阳旧治在北塔山即瓦砾岗也。”《周志》修于明万历年间,犹为近古。又《太平环宇记》云:“八石山在永阳县西南十三里。”今瓦砾岗距八石山正十三里,若在教民场则距八石山仅十里矣。以此证之,《周志》之说信而有证矣。<考正>:按永阳旧治,《道光志》既云在县北瓦砾岗,又云在县西北教民场,二说自相矛盾。严氏说颇详明,今存之。

袁令御贼

明季李自成、张献忠以强寇蹂躏中原,屠戮生灵殆尽。崇祯九年,张献忠挟贼数十万围滁,分攻来邑。太仆寺卿李觉斯等守滁城,而邑令袁翎亦同时率众拒守,发炮击贼。会总理军务卢公象升统大军来援,歼贼无算,滁水为赤。是役也,卢公之功大矣。然袁公以羸卒守孤城,其功尤不可及。境内生灵十余万不遭屠戮,繄谁之赐[18]?乃卢袁二公。不祀吾邑名宦,宁非缺典哉?新增

程令殉难

《一统志》:“明崇祯中,来安知县程道寿,孝感人,解职归里。贼陷孝感,道寿结壮士杀贼,被执,骂贼死。”新增

关壮缪灵异[19]

明金光宸《来邑关帝庙碑》云:“去春,贼犯中都即凤阳,渐及内地,至冬而临城。睥睨之间[20],见官将著红绿者数人,阴雨中若灯火旌旗,始潜迹遁去,孤城依然无羔。众咸归德于神之威灵云。”据此则张献忠攻来邑,虽袁公守城之功,岂神亦有以默助之欤?据庙碑增

顿丘石笋

李锡贤《稿》:“顿丘山有石,嶙峋如笋立。”旧志载项世荣月课谕有“顿阜重生石笋”之句,是旧有笋可证。故老传言亦曰“石笔”。

《永阳志》

陈振孙《直斋书录》有“林著《永阳郡志》三十五卷,命法曹龚维蕃修。”《宋史·艺文志》:“林《永阳志》三十五卷。”宋曾旼《永阳郡县图志》入《集文》。考永阳唐初为滁州,天宝间改为永阳郡。林公志以永阳,从古郡名也。既曰郡志,则兼全来言之矣。此来安有志之始,惜今不传。《滁志摭遗》

来安令

宋韩淲《涧泉石记》云:“熙宁二年十一月,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韩维言:‘处士孙侔除试大理评事、知滁州来安县事,以疾不就。今闻疾陨,望除一职官。[21]’诏以侔依前官权常州团练推官。”是时侔虽未治来安,诏以侔依前官,则为县令无疑。邑志不载,此可以补其阙。《滁志摭遗》《摭遗》又引《夷坚志》摩耶夫人《六研斋二笔》刘僧遇题诗事,今不载。

元时儒户

泰定四年《杜居敬德政碑》末载儒户前教谕倪德懋、刘子成、张之才三人,旧志选举表失载。

冰雹之异

《明史·五行志》:“崇祯三年九月辛丑大雨雹。”今据邑志所载吴道昌《重修学宫记》:“崇祯庚午,异常冰雹,瓵裂甓堕,殿宇埤垣一时骞亏。”考其年正与史合,而祥异门不载,何也?又据旧志郑礼贤传:“康熙壬子捐豆助赈。”与《通志》所载“来安设厂赈粥”合。据知县乔嵩《重修谯楼记》:“康熙二十年,岁祲人饥。”据叶允霖传:“康熙己丑旱蝗。”据夏鸣琯妻叶氏传:“康熙癸巳岁饥。”据名宦祁文瀚传:“康熙五十七年,下车正值旱虐,力请蠲赈。”则康熙十一年、二十年、四十八年、五十二年、五十七年均属旱饥。旧志既散见于各传记,独不载于祥异,何也?据周寺副濂家传,康熙丙戌旱,大饥。乙未旱,濂各庄失收。曰各庄,则县境可知其概。旧志俱无之,且于康熙五十四年书大有年矣。

马令事

邑志马令云衢传:“止旗员游猎而民以安。”盖康熙间江宁某将军事也。将军闻石固山曾出驺虞,将纵猎于来安北境。邑民惊惧,咸思逃窜。马令以重贿啖将军门役,乃止。夫以一物偶异,贻患且及二百年之后。祥瑞果安在哉?考《明史》,宣宗不受朝贺,其识度过群臣远矣。

韩令事

乾隆三十三年,来邑旱饥。邑侯韩公勘灾至北乡,因暑热暂憩一村舍。适值其家煮碎麦,杂糠秕野菜,将以饲猪,满贮瓦盆内,仓猝未及撤去。公见而问之,诡以人所食对。公泣曰:“我百姓乃食此耶。百姓所食,我何可不食?”因饱啜二碗,叹息而去。其实心爱民如此。事见徐侃笔记

记园

宋人李去非《洛阳名园记》以园之兴废验地方之盛衰,非漫作也。来邑虽小,一丘一壑亦足以供吟眺。城内西北隅郝园,数十年前松竹荫翳,亭榭参差,聚奇石为山,牵古藤作架,名流觞咏,传播一时。东街之南武园,亭池栏槛,结构殊工。北城外里许郝园,鹿野之别业也。后为周次叔寺副所有,解组逍遥[22],亦极文酒之盛。东城外里许武园,即严素臣诗中所谓东园也,后亦入周寺副家。修竹数万竿,环以绿水,名花珍木错植其中。东偏为朱园,壤地相接而差狭。迤南有杨园,在顿丘山之阳,林木蔚然,与山色河流互相映带。南乡去城八里许宋园,宋严州所经营也。乔松百尺,凌空独秀,可想见当年胜概。今或历久而即于荒,或易主而失其旧。唯东园风景不减昔时。近又有余氏西园在城西,魏氏将就园在城东南。凿池种树,因其自然,时有天趣。录而存之,或大雅所不废尔。《习勤轩笔记》

燕山陈媛墓石

墓地今已失所在,唯石尚存,大书“燕山陈媛藁葬处,崇祯辛巳年立。”此石旧为土人取作城西桥梁,嘉庆庚申夏水涨,桥毁,石复出,邑人严钟铭见于城壕中,命人舁置庆成庵左侧[23],为文以记之。按陈媛事无考,其死必有关节义,虽藁葬而其名足以不朽,故表其墓。然当时力能勒石,何独不能葬之如礼耶?或旧有是墓,至崇祯时好义者特表之以志古迹欤?

正误《伍志》有误,纠正如左

卷二寺观

金光宸、张应辰所作《关帝庙记》二篇,多用《三国演义》语,盖未见陈寿《三国志》也,不免为博雅所嗤[24]。朱黼诗内以玉石寺为唐尉迟鄂公所筑,故名尉迟。其说似不足据。

卷二古迹

滤马湾,相传明成祖靖难时曾于此处洗马,故名。然当时以强藩犯顺,虽有遗迹,无足称述[25]。

卷五水利

王来《开河议》于“何不委用”之下忽接“痛责监禁”云云,必有脱误。又“助屯工食”句下、“虚费官银”句下似皆有阙文,无从查补。

卷六方言

“虹”曰“扛”、“肉”曰“揉”、“忘”曰“望”,皆韵书所有。旧志以为来邑土音,盖未考耳。

卷十一人物

张德辉、王之荩、周幹、冯仰京、李多寿、武韬、张映台,《伍志》皆一人二传,分隶两门。无此史体。

卷三徭役

江右卫余成公、徐晫周两船并余加名半船,丁稀力疲,每年额差完不足数,积欠道光五年以前费银七百五十余两,无可追补。道光九年知县刘廷槐准故耆民之妻徐赵氏捐漕平纹银四百二十两[26],发丁具领,置田收租,陆续完缴,给示勒石。又徐赵氏于道光七年呈捐田种八石,入府军卫周提元船,补苴缺差,亦经给示勒石。此二条俟续补。

卷四义田

古城集同善堂,道光九年置黑树李田种十二石,额完民正银二两,此一条俟续补。

清净庵同善堂,道光九年置段家营田种六石五斗,内周王氏捐种三石五斗。周王氏之继侄、卖主周凌云捐种二石。又田种九石三斗,内卖主周王氏捐价一百三十千文,连凌家营义地卫粮银二钱,共额完卫正粮银七两二钱九分六厘。此一条续补水口同善堂义田后。

<考正>按正误凡数十条,纠正《伍志》之误,皆考核精确。唯《伍志》亡佚已久,皮之不存,毛将安傅[27]?且已逐条更正,似可无庸复载。今录其略有关系者六条,有应续补者四条,余不录。

又王士杰传有“外藩英吉利入觐,士杰护送得体”之句。正误曰:“乾隆年间只有安南国王阮光平入觐一次,非英吉利也。此系国典,非可臆撰。”<考正>按乾隆中叶英吉利遣使臣贡方物求入觐[28],清高宗诏谕英国王,却其贡[29],令沿途护送英贡使回国。事见王氏《东华录》。邑志言“护送得体”,系指英贡使而言。道光志将士杰传删去,此事未免失当。兹将护送英使补入士杰传内,并辩正于此。

附捕蝗法

陆曾禹《捕蝗八条》[30]

一、蝗所自起 蝗之起必先见于大泽之涯,及骤盈骤涸之处。崇祯时徐光启《疏》以蝗为虾子所变而成,确不可易[31]。在水常盈之处则仍又为虾,唯有水之际倏而大涸,草留涯际,虾子附之[32]。既不得水,春夏郁蒸,乘湿热之气变而为蝻[33],其理必然。固涸泽有蝗,苇地有蝗,无容疑也。任昉《述异记》云[34]:“江中鱼化为蝗而食五谷。”《太平御览》云[35]:“丰年蝗变为虾。”此一证也。《尔雅翼》言:“虾善游而好跃,蝻亦好跃。”此又一证也。

二、蝗所由生 蝗既成即生子,必择坚垎高亢之地[36],用尾栽入土中。其子深不及寸,仍留孔窍,势如蜂窝。一蝗所下十余,形如豆粒,中止白汁。渐次充实,因而分颗,一粒中即有细子百余。盖蝻之生也,群飞群食。其子之下也,必同时同地,故形若蜂房,易寻觅也。蝻之初生如米粟,不数日而大如蝇,能跳跃群行,是名为蝻。又数日群飞而起,是名为蝗。所止之处,喙不停啮。又数日而孕子于地,地下之子十八日复为蝻,蝻复为蝗,循环相生,害之所以广也。

三、蝗所最盛 蝗之所最盛而昌炽之时,莫过于夏秋之间。其时百谷正将成熟,农家辛苦拮据,不足以供蝗蝻之一啖,是可恨也。按《春秋》至于胜国,其蝗灾,书月者一百一十有一。内书二月者二,书三月者三,书四月者十九,书五月者二十,书六月者三十一,书七月者二十,书八月者十二,书九月者一,书十二月者三。以此观之,其盛衰亦有时也。

四、蝗所不食 蝗所不食者豌豆、绿豆、豇豆、大麻、苘麻、芝麻、薯蓣及芋叶。水中菱芡,蝗亦不食。若将秆草灰、石灰二者等分为细末,或洒或筛于禾稻之上,蝗即不食。

五、蝗所畏惧 飞蝗见树木成行或旌旗森列,每翔而不下。农家若多用长竿掛红白衣裙,群然而逐,亦不下也。又畏金声炮声,闻之远举[37]。鸟铳入铁砂或稻米,击其前行,前行惊奋,后者随之而去矣。以类而推,炮竹、流星皆其所惧,红绿纸旗亦可用也。

六、蝗所可用 捕蝗以之饲畜,可获重利。陈龙正曰[38]:“崇祯辛巳年,嘉湖旱蝗。乡民捕蝗饲鸭,鸭最易大而且肥。又山中人养猪无钱买食,捕蝗以饲之,其猪初重止二十斛,旬日之间肥而且大,即重五十余斛。始知蝗可供猪鸭,此亦物性有相宜者矣。”

七、蝗所由除 蝗在麦田禾稼深草之中者,每日清晨尽聚草梢食露,体重不能飞跃,宜用筲箕栲栳之类左右抄掠,倾入布囊,或蒸或煮,或捣或焙,或掘坑焚火倾入其中。若只掩埋,隔宿多能穴地而出。蝗在平地上者宜掘坑于前,长阔为佳,两傍用板或门扇等类接连,八字摆列,集众发喊,后执木板,驱而逐之,入于坑内。又于对坑用扫帚十数把,见跳跃往上者尽行扫入,覆以干草,发火烧之。然其下终是不死,须以土压之,过一宿乃可。一法,先燃火于坑内,然后驱而入之。诗云:“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毋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39]”此即是也。蝗若在飞腾之际,蔽天翳日,又能渡水,扑治不及。当候其所落之处,纠集人众,各用绳兜兜取,盛于布袋之内,而后治之死。以上三种之蝗,见其既死,仍集前次用力之人,舁向官司,或钱或米,易而均分。否则,有产者或肯出力,无产者谁肯殷勤?

八、蝗所可灭 有灭于未萌之前者。督抚官宜令有司,查地方有湖荡水涯及乍盈乍涸之处,水草积于其中者,即集多人,给其工食,侵水芟刈,敛置高处,待其干燥,以作柴薪。如不可用,就地烧之。有灭于将萌之际者。凡蝗遗子在地,有司当令居民里老时加寻视,但见土脉墳起,即便去除,不可稍迟时刻。将子到官,易粟听赏。有灭于初生如蚁之时者。用竹作搭,非唯击之不死,且易损坏。宜用旧皮鞋底或草鞋旧鞋之类蹲地掴搭[40],应手而毙,且狭小不伤损苗种。一张牛皮可裁数十枚,散与甲头,复可收之。闻外国亦有此法。有灭于成形之后者。既名为蝻,须开沟打捕。掘一长沟,沟之深广各二尺。沟中相去丈许即作一坑,以便埋掩。多集人众,不论老幼,沿沟摆列。或持扫帚,或持打扑器具,或持铁锸。每五十人用一人鸣锣,蝻闻金声则必跳跃,渐逐近沟。锣则大击不止,蝻惊入沟中,势如注水。众各用力,扫者扫,扑者扑,埋者埋,至沟坑俱满而止。各村如此,各县皆然,何患蝻不尽灭哉?

来安县志卷末

跋 旧志序 旧志篡辑员名 文目附存

重修来安县志跋

岁丁亥之四月,邑侯刘公重修前邑侯符公来安县志稿,以沿革人物、艺文自任,而以其余付泉,嘱与香岑贺子、方壶戴子共裁酌之[41]。五阅月而书成,侯再加刊定,至今年二月始付梓[42],盖其慎也。近时州县志例由官修,政目取诸册档,人物凭之采访,依类抄撮,亦足成编。我侯则曰:“县令有教民之责,修志亦以彰教,曷可苟耶?来邑虽小,志内所列门目,皆国典也。官各举其职而后为良吏,民各安其业而后为良民,士各奋于学而后他日能居官、能临民。吾以职官领众政之始,以名宦要众政之成,比物此志也。若是者可以劝忠。志内所列人物,或以行谊著,或以功名显,要必确有可传者在。吾于采辑所及,崇实行,黜虚美,参公论,节烦文。言之者不诬,斯受之者无愧,俾其子若孙读之[43],咸思有以继其志、恢其业,以成其名,否则,不得与乃祖乃父并传焉。若是者可以劝孝。二者修志之大纲。大纲既立,众目从之。引一言必有裨民生国计,录一文必有关人心风俗,无非教也。岂曰矜别裁、务博辩已哉?”我侯重修之说如此,即侯之书可以知侯之政矣。侯以丙戌冬莅吾邑,以今戊子春署宿州,政声于江南北称最云。邑人欧阳泉跋。

重校来安县志跋

右来安县志十四卷,道光八年邑令刘公廷槐纂修,毁于兵燹。光绪初年,邑贡生吴遐昌始从前邑令张公世烯家得刊本以归。文献未坠,良非偶然。光绪己亥,嘉应李公续修邑志,以培森为总编辑[44]。乃取《一统志》、《安徽通志》等书与邑志参校,始知邑志人物一门与《通志》有异同。嗣又于滁守熊公鞠生处获睹来安旧志稿二卷[45]。是书嘉庆三年严公钟铭所修,附于《滁志》后者。上卷颇完整,下卷残缺过半。乃乞借手抄,凡与道光志同者不复录,异者悉录之严志稿多与《通志》同。由是邑志有参考书矣。顷者余远游西域[46],眷念梓乡,辄取行箧中抄本、邑志重加校勘。志内间有漏略,则采严志稿以订正之。人物一门删削颇有失当,则采《通志》以增益之。盖旁搜博采,表章前贤,后学之责也。欧阳省堂先生邑志跋曰[47]:“邑侯刘公重修邑志,以沿革、人物、艺文自任,以其余付泉裁酌之。”盖沿革、人物诸门出自县署慕宾之手,瑕瑜错出,故省堂微词以见其意。然则今曰之校补岂得已哉?重校本与原本异者皆采之《通志》及严氏志稿。僭为考正[48],附于志末,俾后之君子有所考焉。己酉夏月余培森跋于西域。本年邑人士谋重印道光年邑志,因以旧日校本付印。培森识。

旧序一 胡松[49]

来安置邑虽始自南唐,不甚久远,然自中兴戊午至今,则亦六百有余年矣。乃官师自杜君居敬而下,乡哲自赵君察、苟君与龄至明兴常中丞辈,寥寥数人而已。虽其间固多独行一节之士,然非有负将相经纶之略、畜内圣外王之学,烨然命世者,岂山川精秘之发有时耶?抑尝有之,而遭时多故,人亡籍去,文献无征,遂以泯焉弗传也?语有之: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千跬之内必有丰草[50]。岂有来安数十百里之广,历数十百年之久而顾无其人耶?盖唐季庞、黄之乱,宋北狩、南渡之祸[51],来实边邑,遭燔烧屠戮之惨凡几矣。明兴,虽荡群氛而大明之,然承元陵轹儒学之余,加之参用重典[52],人不乐为儒,至劳搜拔人才于殷富状貌之间,仕与学者大都多苟,不暇为久远计,又奚惑其牢落无闻[53],仅仅数子而已也?虽然,数穷阨极,会必有钜人、硕士、名卿、贤大夫,负将相经纶之略,畜内圣外王之学,若而人者出焉。而又遭际昌明,二百年来无烽燧枹鼓之警,适有此志以为之先,盖自是不患其无传矣。然则魏侯之创始垂绪,有功于来安。方来之人士顾不闳且侈,而予也以其庸陋,附以并远,其又不喜且幸与?故为叙简末,使赖以传者。原本山川,幸逢明盛,而因以永魏侯之名于无穷焉。若夫疆域之广袤,经制之沿革,赋税之重轻,户口之登耗,徭役之烦省,与物产之有无众寡,风俗之媺恶污隆[54],魏侯之建置劳勚[55],则览者当自得之,此可无详焉。

旧序二 魏大用

嘉靖乙卯冬,余承乏来安[56]。入其境,见土田之硗瘠、贫户之流移、征输之繁棘[57]、使车之络绎,颓垣不固,经费无节,不觉浩叹曰:“吾民之疲弊至此,固吾司牧者之责也[58]。”莅事一以抚恤节省为念。期月颇有绪,民亦谅予非薄夫也[59]。乃从乡士大夫问志,资轨则而举政焉[60]。咸曰自有邑未有志,唯滁纂修亦附载邑事甚略,今复二十余年弗续矣。余阅《滁志》,志非为邑,固宜其弗备也。不揣颛蒙,颇有作述之意。顾倭警时至,民志靡宁。吾图其急且大者,为筑城垣以守。次年冬,学谕约我、林子至[61],问志于余,余曰无之。林子以作述望予[62],予遂嘱共成之。乃搜故籍,综前遗,分门别类。凡出入,囊箧皆著笔砚。寒暑再易,始以稿呈我太守见翁[63],叨承裁定,志遂成。夫邑固扬州星斗之分设,自南唐中兴之岁首作原邑,以著始也。山川亦环滁为用武地,形胜固无恙耳。尝徙西龙诸山,历秋沛诸水,裕灌溉之资,而力穑卤莽率少收,固民之惰也。劳民劝相,吾无所宽吾责矣[64]。若镇集之贸易,物产之生息,皆民用所资也。而山川效灵,人文钟秀[65],则为封域增光,宁不有望于今耶?封域之内,使车纷至。昔棠邑、滁阳两地递接,今则迂入吾邑[66]。吾民重受其困,恳更旧路,屡号于大吏,或轸念之,民病庶有瘳乎[67]?县署学宫吾何敢侈,唯时加修饰,使莫得而废之。此封域建置诸志所兢兢藉以自考者也。户口赋役,民命关焉。里胥豪右之弊,漏者虚者,诡寄飞洒者,奸宄百出[68]。不严以稽之,贫民亦无以生矣。额办额征,旧有定则,而提编之令、措置之檄,相继而至[69]。时当多事而民适罹其害。吾又不知其所终何如矣,志户役非志民忧耶?官师之为民表,选举之为民望,历数往哲,贤否靡遗,故观于传而有载有不载,凡我士夫均不可怠于自修。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志之不可以已也。城池吾创其始矣,而勇壮之选、器械之利、操练之习,以为守之之具,谓非吾人与吾民责乎?寺观非吾正道,故作外纪以别之。而终以灾祥为异纪者,天之所降不可测知。若石固山之驺虞复出,苟寿隆之芝草复生,吾得以毕献而效忠焉,是固圣天子之所需者也。天意为民昭兹景贶,泰运宁不可回耶?吾于吾志为吾民也,岂徒作哉?乃若雠校[70],则学谕王子儒,司训尹子居仁、邝子沾,庠六生朱诏、常恂、张高、张文显、常自新、武顺先。謄刻董工则属之幕史祝子东曦云[71]。

旧序三 周之冕

夫志,古史之遗也。谓有异焉者。史兼美刺而志专纪载,故志也者识也,纪载之书而长吏之镜也。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任土作贡,肹蠁荐馨,与夫迁代选辟、显晦懿淑之迹,训民诘奸、厚生利用之绪,他如琳宫梵宇、瑞应休征,叙述、赋记、咏歌之属咸备,此之谓志、此之谓识也[72]。来安有志自嘉靖戊午光化魏公始。魏公绩在传、思在人,而其创志乃在案牍鞅掌之日,猗与盛哉[73]!今又阅六十年,余受事兹土。唯时积祲未歇,鸿雁哀鸣,旱魃相仍[74],蝗蝻作祟。计口赈饥以集流亡,斋心步祷以徼景贶,余劳余分也[75]。俄而雕惫起[76],年谷登,因得慨然纂修,远追盛举,实赖诸乡达、孝廉、文学辈肆力而卒就之[77]。册之目五,卷之目十[78]。比事连类,有经分纶合之义[79];作考系箴,有即颂寓规之旨,而余因是深长思也。人臣食君之禄以绥其众,齐民食土之毛而赋诸公[80]。君之禄,民之余也。铜章墨绥[81],俨然其间,上宣下达,谭何容易。封域陈矣,繄谁之疆圉其隘之也?建设具矣,繄谁之职守其旷之也[82]?脂膏可念也,竦诸赋役[83]。歆格难召也,严诸祀典[84]。按年表列传必留芳,贞化之为兢兢[85]。揽兵防风物必饬备,宜民之为汲汲[86]。尊儒以闲道,惠迪以迓休[87]。纪外、纪异,考异,考文,皆可以供采风贡俗之求,可以称知礼观乐之赏。志也,亦史也,故曰纪载之书而长吏之镜也。余不文,实忝长吏。用烦子墨[88],概颠末以诏来者。不然,条流粗举,采掇未周,休文之才有遗议焉[89]。余何人斯,敢偃然于作者之林。

旧序四 项世荣

余自雍正九年秉铎是邦,取其邑志观之,窃疑魏侯草创,固难详备。继以周侯修辑,自应先后有章,重轻有序矣,尚何混略如此?矧今又历百有余载,若非重加修续,使有稽考,其于我圣朝昌明文教之盛治,将奚以裨万一乎!因与邑侯伍先生亟商其事。侯固西江宿学[90],为甲午名魁,闻余言,谓比年久有是心,将思所以订而增之。余乃述其意于司训姚简翁[91],姚翁曰:“侯将修志,诚知务矣。虽然,侯辛勤庶务[92],夙夜不遑,又为上宪所知,一切邻境勘灾、扑蝗、查积贮、讯疑狱,协交代,鲜不委之,侯者其劳也。如是又安得及此繁难事哉?”岁甲寅,适以公事在州,姚翁诵余于宪台杨公[93],杨公属之伍侯,侯归即举志事相委。余惧不敢当,特举同年友魏星翁以自代,盖魏亦西江宿儒,侯故人也。未几,魏翁以事归,姚翁又告老去,侯复恳词敦请。余感其意之诚、言之切也,又念姚、魏两翁皆去而余又固让,是使修明文献之盛心自余而阻之也。于是不敢复辞,由十月下旬日勤纂辑,侯则频来冷署[94],次第观览,随供纸筆膏火,迄岁终十举二三。入春首迭办州考、院考,寓州日多。四月归,重事纂辑,渐有条贯,而我侯意在速成。有谙侯意者愿以赞襄自效。余乃就黉宫设局,而诸生张瑀、夏濬、武毓璿、王琮、周道贵、贺际昌咸簪筆以从。侯又牒给张、武二生薪水与夏生筆札,侯诚志逊而务敏者矣[95]。奈邑无遗献可征,余又不敢率凭胸臆致乖体要[96],故由冬迄夏,阅八月而诸编始具,且再三校雠者两月,爰综其全而序之。首沿革,次疆域,定其地也。地定而仰以观乎天文,故次星野而祥异附之。俯以察乎地理,故次山川而城池继之。有城池始可设官府、兴礼教,故官署、学校、祀典、仪制次之。由城及乡,故乡都、桥梁、塘沛又次之。统乡城而稽生聚、理货财、防祸患、审习尚、度土宜,故户口、田赋、兵防、风俗、物产又次之。乃若古迹、墟墓、寺观、庵宫虽列乡城,非要区也,故又次之。凡此者,非命官无以致治,非制科无以兴贤,故官师、选举次之。由官师、选举而建丰功、成茂绩,则在官为名宦,在乡为人物,故即次之。然人物有由选举者,有不由选举者,忍以小善弃之耶?故人物杂志又次之。至妇女贞淫亦化原也,故详登节概而慈寿附之[97]。顾志乃文学之事,偏邑虽鲜辞华,而稍录杂文以导扬其风雅,不亦可乎?故附诗文旧序以终之。集既成,举而质之侯,侯盖持直道而欲行之以恕者也。凡所裁正,大约稍节其芜,标举其要而已。迨有事于剞劂[98],功才举半。适伍侯调任去,越数日新令孔侯过访志局,既偏观其弁首序文及诸目次,特授余阙里常行之仪节[99],俾得补其遗漏,余因并付梓人而志以成云。虽然,两侯之渊怀雅量,则已众著于来阳矣。特念疏浅如余,忝承杨宪台与两侯之过信,僭膺此职,即不至如魏收求金,陈寿求米,重为君子羞,顾守其拘固之性,窍蚓声微,牖萤光短,惧无以体诸公之悃忱,又何以供皇朝之采择,将罪戾之莫逭焉[100]。览斯志者,倘能鉴其不逮,纠而正之,是则后君子之功也,余能无望乎哉!

旧志纂辑员名

明嘉靖年间创修邑志员名

纂修 知县魏大用湖广光化人

校订 教谕王儒河南汲县人 训导尹居仁山东茌平人 训导邝沾湖广宜章人

参校 交河知县张文显 平乡知县常自新 衡王府教授张高 严州府训导朱诏 遂平训导常恂 上虞训导武顺先均邑人

嘉靖四十五年续修志稿

知县刘正亨江西新淦人

万历年间续修员名

纂修 知县周之冕江西新建人

总纂 青州府通判选贡周幹邑人

分纂 户部主事举人王化振 永康知县举人冯师京 都匀府教授王之荩 安庆府训导张廷献 舒城训导王宏庇 岁贡生张应辰 诸生张遇辰均邑人

国朝雍正年间续修员名

纂修 知县伍斯瑸江西新建人

纂辑 教谕项世荣江苏昭文人

分辑 恩贡生张瑀 诸生夏濬 诸生武毓璿 诸生王琮 诸生周道贵 诸生贺际昌均邑人

私家著述采入邑乖者录后

邑廪生严行著《来安县志新稿》

邑举人严钟铭辑《来安县志稿》及《滁志摭遗》

邑贡生李锡贤辑《来安县志稿》

训导杨云煜与邑进士欧阳泉、拔贡徐侃、岁贡凌春华、诸生景岱辑《邑事遗闻》百数十条

道光年间续修员名

详卷首

以上诸公皆纂辑旧志者,补列卷末,庶不没前贤著作之功。

文目附存

旧文有不必登者,删之所以从简也。仍存其目者,所以明其已删,非有脱漏也。计三十二篇。

吕《牧爱堂记》

张映台《牧爱堂记》

张国翼《仕优堂记》

邹元标《东璧楼记》

乔嵩《东璧楼记》

杨谏《修学记》

鲁崇志《科目题名记》

王可立《修学记》

吴道昌《修学记》

武韬《吉祥寺记》

贾岩《吉祥寺记》一云周幹作

石玺《孔雀寺记》

金光宸《关帝庙记》

张应辰《关帝庙记》又《重修天王殿记》

刘正亨《龙王庙记》

郝孔昭《龙王庙记》

杨起元《开元观记》

周之冕《开元观记》

黄光夏《三清阁记》

曹寅《吉祥庵记》

杨于庭《连龙书院记》

周之冕《景濂书院记》

党安《杜侯德政碑记》

廖庄《边公善绩记》

武钺《林公生祠记》

彭梦祖《郑公生祠祀》

李觉斯《袁公去思碑记》

项世荣《月课谕》

刘瓒《建阳书院记》

武家彦《青阳桥记》

伍士超《东璧楼记》

严钟铭《把总署记》

后 记

1996年,来安县地方志办公室的同志与滁州学院中文系萧绍基先生商量,打算对余培森整理的清道光十年刊本《来安县志》加以整理,出一个点校注释本。当时萧先生年事已高,身体不好,遂将这一任务交给了我们。我们用半年多的业余时间完成了书稿。但因种种原因,书稿迟迟未能付印。

2004年,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决定出版《安徽历代方志丛书》,点校整理分工采用辖区对应的原则。来安县政府乘此东风,决定将我们整理的《来安县志》付梓。于是,我们按照《安徽历代方志丛书》出版说明的体例要求,对十年前的书稿重新整理,成为现在这个本子。

本书的卷首和前七卷由曹小云点校,后七卷和卷末由景刚点校。胡先德、胡炳成参与点校工作。限于水平和资料,校注中的错误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指正。

审稿人余国庆先生对本书的点校諟正多处,特致谢意!

点校者

二○○七年一月

------------------------------------------------------------

[1]安丰军:南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置,治所在安丰县(今安徽寿县西南),乾道三年(1167年)移治寿春县(今寿县)。濠州:隋开皇二年(582年)置,其后曾改为钟离郡,唐乾元初复为濠州,治所在钟离县(今安徽凤阳县临淮关西)。光州:南朝梁置,治所在光城县(今河南光山县),后移治定城县(今潢川县)。真州:北宋置,治所在扬子县(今江苏仪征县)。

[2]瘗:埋葬。

[3]寿阳:东晋时改寿春县置,治所即今寿县。

[4]徐陵:南朝陈宫庭文人。官散骑常侍。

[5]邺:今河北临漳,时为齐都。輼輬车:又称轀凉车,原指一种卧车,后指葬车。

[6]鼎革:改朝换代。

[7]伊洛:指宋代程颢、程颐的理学。

[8]《日知录》清顾炎武撰,为作者读书心得,随时札记,故以“日知”为名。

[9]狃于:习惯于。隳:毁坏。素业:此处指为中科举而钻研学业。苟简:草率简略。

[10]黩货:贪污纳贿。以为归计:为辞官归乡作准备。

[11]纳粟:明清两代,富家子弟捐纳财货于官府,以入国子监肄业,称为监生,可不经过府州县学考试,直接参加省城或京城的考试。流品渐淆:指原先规定的科举等第逐渐被混淆。

[12]王祥:魏晋时临沂人,事继毋至孝,在魏晋易代之际依附司马氏,晋立国后官至太保。

[13]仼土作贡:仅把土特产作为贡品。

[14]所司更代不常:主管的官员经常更换。直:通“值”。沉阁,此处意为长期拖欠,不付货款。阁,似应为搁。

[15]齽齿乞:克扣、侵吞。

[16]秕:坏。

[17]几席:原指祭祀的席位,此处喻很小的范围。卑隘:低洼狭窄。

[18]翳:语气词。

[19]关壮缪:蜀汉后主追谥关羽为壮缪侯。

[20]睥睨:城上矮墙。

[21]疾陨:病愈。除:免去旧职,任命新职。

[22]解组:辞官。

[23]舁:扛,抬。

[24]博雅:渊博典雅。此处指知识渊博的人。

[25]强藩犯顺: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嫡长孙惠帝朱允炆继位,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埭起兵反叛并夺取政权。按儒家正统思想,这种“强藩犯顺”的行为是大逆不道的,所以“虽有遗迹,无足称述。”藩:诸侯国。顺:此处指符合儒家道统的皇位继承规则。

[26]漕平纹银:清代赋税除地丁(土地、人口税)外又于山东、安徽、江浙、两湖等省加征米豆漕运(经水路)京师,称漕粮,以银纳此税,即称漕银,专用于徵收漕银的秤叫漕平,每两约合库秤九钱八分。

[27]傅:同“附”,附着。

[28]觐:古代称诸侯朝见天子为觐。

[29]却:拒绝。

[30]陆曾禹:仁和(今杭州市)人,乾隆时国子生,作《救饥谱》,乾隆命诸臣删润刊行,命名《康济录》。

[31]疏:文体名。确不可易:符合事实,不可更改。

[32]际:边缘。倏而大涸:很快地干涸。附之:附着在草上。

[33]蝻:幼蝗。

[34]任昉:南朝梁文学家,著有志怪小说集《述异记》。

[35]《太平御览》:类书,北宋李昉等编。

[36]垎:土质干而坚硬。亢:高。

[37]金声:敲打铜器发出的声音。举:飞。

[38]陈龙正:浙江嘉善人,崇祯进士,著有《救荒策会》。

[39]螟:吃禾心的虫。螣:吃禾叶的虫。蟊:吃禾根的的虫。贼:吃禾节的虫。稚:幼禾。田祖:农神。秉:拿。畀:给。出自《诗经·小雅·大田》。

[40]掴搭:扑打。搭:用于扑打的竹具。

[41]香岑贺子:即贺彝鼎,来安人,嘉庆五年举人。方壶戴子:即戴宗矩,来安人,岁贡生。

[42]付梓:刻印书籍。古代书籍,先刻木版,后付印。梓:刻板。

[43]若:或。

[44]培森:余培森,字嵩云(一作崧筠),来安县城人,生年不详,清未举人,曾任朔州(今属山西)知县、迪化(今乌鲁木齐)知府,抗战爆发后不久病逝。

[45]熊鞠生:熊祖诒号鞠生(光绪本《滁州志》作“鞠孙”,)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光绪二十一年起任滁州知府。

[46]远游西域:指就任迪化知府。

[47]欧阳省堂:即欧阳泉。

[48]僭:超越本分。此处为谦词。

[49]胡松:字汝茂,滁州人,明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50]跬:古代称半步(现在的一步)为跬。

[51]庞黄之乱:指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庞:纷乱。北狩:指北宋末年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之事。南渡:指北宋皇室南渡长江,建立南宋政权。

[52]陵轹:欺压。重典:重法。

[53]奚:何。牢落:寥落,荒废、孤寂。

[54]汙隆:高下,指时世风俗的盛哀。

[55]勚:劳苦。

[56]承乏:谦词,意为所任之职一时无适当人选,暂由自己充数。

[57]征输:赋税徭役。繁棘:多而急迫。棘:同“急”。

[58]司牧者:地方官。

[59]期月:一个月。颇有绪:略有一些头绪。 薄夫:浅薄轻浮的人。

[60]轨则:准则。举:兴。

[61]林子:指林大珠,福建漳浦贡生,嘉靖三十五年任来安教谕。

[62]望:期望。

[63]据光绪版《滁州志》,嘉靖三十五年滁州知州为应镳,浙江海宁举人。

[64]劳民劝相:抚慰、劝勉人民。《易·井》:“君子以劳民劝相。”无所宽吾责:没有理由推卸自己的责任。

[65]效灵:显示灵验。钟秀:灵秀之气汇聚。

[66]迂:绕道。

[67]恳更旧路:恳请改回原路。号:呼告。或:也许。轸念:深切顾念。病:痛苦。瘳:病愈。

[68]漏者虚者:遗漏的、虚报的。诡寄飞洒:将自己的田地分散伪报在别人名下,以逃避田赋、差役。奸宄:为非作歹。

[69]额办额征:一定时间内摊派的徭役和定额征收的钱粮。提编之令:意为扩大征收范围。措置之檄:纷至沓来的公文。

[70]雠校:校对。

[71]謄刻董工:负责刻版印刷的人。

[72]体国经野,设官分职:语出《周礼·天官》,后泛指治理国家。任土作贡:根据土地情况制定贡赋标准。肹蠁荐馨:意为祭祀神灵祖先。肹蠁:声响气体的传播。荐馨:应为“荐新”,用新熟五谷或别的时新食物祭祀。迁代:官职的升降变化。选辟:选举(通过科举考试)和征辟(朝廷直接征召),封建时代选拔人才的两种途径。显晦:显耀和韬晦,意指仕途的顺利和挫折。懿淑:美好善良。训民:教诲百姓。诘奸:惩治奸邪。厚生利用:使人民生活充裕,物尽其用。语出《尚书·大禹谟》。绪:前人留下的事业,此处指先贤的事迹。琳宫:道院的美称。梵宇:佛教寺院。瑞应:古代迷信认为天降祥瑞以应人君之德。休征:吉利的征兆。

[73]鞅掌:烦劳。猗与:感叹词。

[74]旱魃:迷信说法造成旱灾的鬼怪。

[75]斋心:清心寡欲。步祷:恭敬谨慎地祈祷。徼:通“邀”,求取。景贶:赐予美好。余劳余分:本人应做的事情。

[76]雕惫:衰败疲惫。

[77]肆力:尽力,竭力。

[78]册之目五,卷之目十:全书分为五册十卷。

[79]经分纶合:指全书的体系严密。理出丝绪叫经,编经成绳叫纶。

[80]齐民:平民。赋诸公:向国家交纳赋税。

[81]铜章:指官印。墨绶:系官印的黑色丝带。

[82]这几句大意是说,作为地方官,应治理好自己管辖的地方,而不能失职。封域:疆界,指管辖的范围。建设:分设官职。旷:旷官,居官而旷废职守。

[83]此句意为在赋役问题上应顾及百姓的承受能力。脂膏:指百姓缴纳的赋税。竦:肃敬。

[84]此句意为对祭祀等礼仪很严肃认真。歆:用食品祭祀鬼神。格:规格要求。

[85]此句意为通过年表、列传等内容,传播先贤事迹,努力纯正教化。贞:正。化:教化。兢兢:努力争取。

[86]此句意为搜集兵防、风物方面的史料,务求严谨完备,努力去做有利民生的事情。饬备:严谨完备。汲汲:急切的样子。

[87]闲道:捍卫道统。惠迪:顺应大道。迓:迎。休:美善、喜庆。

[88]子墨:旧时文士的代称。

[89]条流:条例,纲目。周:完备。休文:南朝文学家沈约,字休文,著有《宋书》,后人对此书有所批评。

[90]宿学:饱学之土。

[91]姚简翁:姚文默,桐城贡生,雍正十年起任来安训导。

[92]庶务:各种政务。

[93]诵:称举。杨公:杨大勳,山东历城人,曾任来安县令,雍正十年任滁州知州,详见本书卷九名宦传。

[94]冷署:指自己办公的地方,谦词。

[95]志逊而务敏:待人谦逊,办事干练。

[96]乖:违背。体要:体例纲要。

[97]化原:教化之源。节概:志节气概。

[98]剞劂:雕板。

[99]弁:古代一种皮制的帽子,后指书籍的开头。阙里常行之仪节:孔庙的祭祀礼仪。

[100]魏收:北朝史学家,著《魏书》,时人因其撰写传记收受贿赂,故有“秽史”之称。陈寿:西晋史学家,著《三国志》,据说在写传时曾向传主后人索贿。窍蚓:孔洞中的蚯蚓。牖萤:窗洞中的萤火虫。自喻才学短浅。悃忱:诚恳。罪戾:罪过。逭:逃避。